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东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900MB2C90119T/2023-00142 分类:
发布机构: 东莞市金融工作局 成文日期: 2023-07-04
名称: 市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东莞市金融工作局对东莞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137号提案的答复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11-1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市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东莞市金融工作局对东莞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13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11-10  浏览次数:-

内容:

  目前制造业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将近30%的企业依然按照旧模式经营企业,只生产那些传统的产品,还有部分企业压根就没有任何研发活动;甚至被归类为创新的企业也是只有部分企业间歇性地进行研究;真正将研发作为企业运营的重要日常工作在做的企业比例只有30%左右。类似芯片、精密化工等关键核心原创性技术,专利数量较为稀少。

  二、产业链的自主控制力有待提升。产业链现代化实质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控制力和竞争力,形成上下游企业垂直分工的产业结构。目前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60%的高端核心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从国外采购,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仅占三分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动能培育尚需时日。随着日益加重的外部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压力,制造业尤其加工行业必须提高深度价值创造能力,改变低附加值、高能耗、同质化的生产方式。我市制造企业平均价值创造深度不足20%,与欧美日相差较大,主要原因在于产品加工深度较低、机器设备自主研发度较低、原材料控制深度较低以及外部产业协同度低。

  三、产业链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尽管目前制造企业对数字化的热情空前高涨,在过去的3年里投入数字化变革的企业超过70%,但其中的70%企业数字化转型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企业因转型能力弱出现“不会转”、因转型成本高出现“不愿转”以及因转型“阵痛期”长出现“不敢转”;另外,企业高管对数字化的认知水平以及员工的学习能力也是主要影响因素,因而亟需提升劳动力信息化认知水平。

  建    议:

  一、提高自主持续创新能力、加大研发强度

  研发强度计算应以企业年平均研发投入占年销售额的比例为准。德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平均的研发投入为3.9%,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平均在研发的投入为6%,不少企业甚至超过10%。从研发强度来看,华为公司的研发强度高达22.6%,这也是唯一一家研发强度突破20%的中国企业。而对于大部分的东莞本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这个指标平均值显然是比较低的。因此,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大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进一步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创新给予资金支持。同时,要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持续创新动能。

  二、通过深度加工创造价值

  鼓励企业尽可能把业务留在公司内完成,或者外包给东莞本土企业,让当地上下游企业实现垂直分工,厂商之间相互扶持,培育坚实的供应链体系。另外,鼓励企业对原材料进行控制,尽可能深度加工,自主研发、创设自有品牌,政府通过财政手段鼓励生产机器设备的研发或二次开发。因此,建议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对高新技术产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各级各部门要在专项资金安排时给予倾斜、重点支持。对贷款(基金)贴息、固定资产投资以奖代补项目等按照政策允许的上限给予支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降低融资担保门槛,简化手续提高效益,进一步加大对培育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培养数字化人才,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鼓励企业普及运用ERP等数字化软件,政府提供人才培训服务,改变原有的手工录入,降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认定的培训机构、评价机构分别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程开展培训与考核,制定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完善数字人才职称评审体系。符合条件的数字人才培育项目培训合格并取证人员,可按职业技能培训费补贴最高标准享受补贴,以及一次性生活费补贴。

提出人:谭画、王嬿

回复:

谭画、王嬿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关于提升东莞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建议》(第20230137号提案)收悉。感谢你们对我市金融支持提升东莞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工作的关心和所提出的宝贵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多措并举,强化金融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2022年12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强化金融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引导构建融资结构更合理、融资方式更多元、融资成本更低的金融服务体系。其中,针对初创期企业,提出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用好货币信贷支持政策,建立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推动数字赋能和产品创新,深化银保担联动合作,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为新经济赛道谋划新金融服务,为新产融逻辑设计新金融产品,进一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全力助推东莞建设成为科创制造强市。

  (二)树立新柱,实施推动企业上市“鲲鹏计划”。2021年7月,东莞市出台了《东莞市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扶持办法》(东府办〔2021〕39号)和《东莞市推动企业上市发展三年行动鲲鹏计划》(东府办〔2021〕40号),抢抓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和北交所开市的重大机遇,优选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科技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和东莞市创新型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库,实施莞企上市提速扩容计划和质量跃升计划。2022年内新增境内上市企业12家,创历史新高,增量居全国地级市第2位,在审和辅导企业数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三)实施融资奖励,促进供应链产业链中小企业降本增效。2022年3月,我市印发了《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促进市场主体和困难行业纾困发展的若干措施》(东府〔2022〕19号),鼓励银行机构为重点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开发应收账款、订单、仓单、预付款等融资产品,并对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额度或者增信支持(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担保、应银行机构要求提供有关确权函件等)的龙头骨干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年化融资额1%的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可获100万元奖励。为进一步大力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引导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实现融资,在通过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局于2022年9月在局官方网站发布了《2022年供应链融资奖励资金申报操作指引》。供应链融资奖励资金措施的制定将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产业引领作用,促进供应链产业链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切实降低中小企业成本,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助推东莞市产业生态发展。

  (四)担保增信,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近年来,东莞市多举措推动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发挥融资担保的服务企业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实施融资担保费率补贴政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东莞市及时出台了《东莞市融资担保费率专项补贴实施细则》(东金〔2020〕23号),累计对辖内融资担保公司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发放费率补贴1000万元,撬动新增融资担保业务5亿元。二是通过向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增资2亿元,进一步加强东莞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实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三是着力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展“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提升为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的覆盖面。

  (五)转贷续贷,解决企业“燃眉之急”。2019年5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东莞市莞企转贷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东莞市莞企转贷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操作规程》,市、镇(园区、街道)两级财政合计出资4.3亿元设立转贷资金,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支持地方企业发展。2020年5月,转贷资金规模扩大至5亿元。2022年4月,转贷资金政策延期施行至2024年12月31日,为辖区内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法人企业,提供最长10个工作日、单笔最高2亿元的资金支持,使用利率按银行同期利率收取,平均转贷成本远低于民间借贷费用,真正为企业节约了融资成本,减轻了企业财务负担,实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项目初衷。截至4月末,转贷资金累计已成功运作了1859笔,累计转贷金额554.87亿元。

  (六)拓展首贷,打造“1+1+N+N”首贷服务机制。东莞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没有贷款记录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痛点,决定建设首贷服务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对此迅速行动,联合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和东莞市金融工作局出台了《东莞市首贷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东人银发〔2022〕29),在市民服务中心设立了“东莞市首贷服务中心”,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了全市协同、全面覆盖的首贷服务机制。2022年,东莞市首贷服务中心在市民服务中心启动揭牌仪式,由人民银行东莞中支指导辖内金融机构高效开展首贷融资对接服务,目前全市39家金融机构已全部建立首贷服务专营机构或团队,设置首贷服务咨询热线,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切实畅通首贷咨询服务渠道,确保首贷服务机制常态化、长效化,着力提升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便利。同时,在“粤信融”平台设置“首贷服务中心”专区,目前服务企业1294家,融资1294笔,金额达387.63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近年来,我市贷款增量、境内上市企业增量保持全省地级市首位,新增制造业贷款在各行业中的占比也最大,科创板上市企业更占全省地级市四成,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融资服务、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的需求也日趋多元,下来我局将重点开展如下工作:

  一是以数字金融促进信用贷款投放支持辖内产业链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批量加入“信易贷”“粤信融”“中小融”等平台,通过与“政务数据大脑”实现数据共享,助力金融机构加强对涉企税务、市场监管、社保、水电气费等信用信息的收集、整合及运用,加大对小微企业首贷、续贷和信用贷款的投放力度。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核心企业,对集群内链上企业开展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保理、国际国内信用证等产业链金融业务。二是以投贷担联动拓展中长期融资渠道。探索整合国企存量资产,快速打造评级较高的市属资本投资公司,有效承担我市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职能。推动地方法人银行与省创新创业基金、省产业发展基金合作,整合各自资金、信息和管理优势资源,为辖内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债权+股权”的全周期资金支持。探索早期融资担保、后期股权投资的“债转股”融资模式,支持辖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以银担合作破解企业增信难题。鼓励银行机构发起设立产业链集群融资专营机构、事业部和特色分支机构,尝试建立“链主企业+合作银行+中小企业集群”的银企合作机制,“一链一企一行”协同核心企业量身定制产业链集群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担保增信解决小微企业抵质押不足问题。推动莞企上市提速扩容。争取各大证券交易所在莞设立综合服务站,联合开展“产业孵化+项目路演+上市辅导”等系列工作,重点加强对制造业单项冠军、科技小巨人和“专精特新”等企业的上市培育辅导,持续推进园区镇街上市企业“破零”行动。支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基金采用“母基金+直投”的方式加强与省级基金的合作,发掘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足、成长速度快的优质企业。




东莞市金融工作局        

2023年7月4日